记录美好时光

关于

《被讨厌的勇气》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人生就像是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并不存在目的地。

.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如果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认可。
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

工作狂只是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
只不过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符加任何条件。

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
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如果不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遭到背叛时的怒气和悲伤又该怎么办呢。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

.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

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

并不是故意讨人厌或者是去做恶。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课题分离。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

不惧畏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足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关于人生你能够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问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

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父母要随时给予帮助,但绝不可以对孩子的问题妄加干涉。
孩子在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人无法容忍的缺点。

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

在恋爱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
尽管几个月前还是不这样。
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
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

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

.现阶段说的就是不能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

直面“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一个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如果当面受到了人生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利之争。
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
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这一点。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有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

关于权利之争,还有一点要注意。
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由去责难对方。
这是很多人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相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利之争。

.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的错误的。
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对方无论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利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
正因为如此,才会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想要通过或事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肯定会从简单的因果律角度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就像因为不给植物浇水,所以它们才会干枯一样。
这的确是简单易懂的解释。

但是,阿德勒式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
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

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走在后面。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优越情节”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有办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节,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进行补偿。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

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节。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

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p32




评论
热度(1)

© 日青 | Powered by LOFTER